森夜

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也可以不是。

从新冠病毒到227——社交媒体到底在干什么(先行版)

如果问,互联网时代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按我的观点,是信息。信息这这一词过于宽泛,所以具体的描述应该是: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普罗大众获取信息门槛,也降低了弱势群体信息向外传播的门槛。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按照这个逻辑,更多的信息会带来更多的真相。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本文希望阐述的观点如下:

  1. 互联网时代赋予人民的信息爆炸带来的不是更多的真相,而是更多的“大众认可的观点”

  2. 根据肯定例证谬误原理,我们倾向于相信或者记住与自己期望一致的信息,也正因如此,即使是获得了真相的智者也会面临无人光顾真相的窘境。

  3. 当一个个体和群体的信用较高时,我们倾向于相信对这个群体有利的言论;当他们的信用变低时,我们倾向于相信对这个群体的不利的言论。这个前提对我们判断一个事件是否是谣言产生了极大的主观影响

  4. 谣言不止于智者。对一个未定性的信息的判断除了需要智慧,还需要信息。但是即使有这两样事物的存在,真相仍然不一定大白于天下(由前文观点得知,尤其是观点1)。

  5.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坚定想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无法作为任何事例的论据。事实是:真理可以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也可以被多数人掌握。在互联网中永远不缺少真理,但是缺少足量的信息。

  6. 如果我们不是当事人,那么对我们来说,没有绝对的谣言和绝对的真相,只有可能性。当一个事件是真伪的可能性趋向于某一个极端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这个事件进行判断。但是,在一件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客观上足量的信息进行判断。

  7. 根据弱传播理论,现实生活中微弱无力的人能够在网络上掀起波澜。但是,这个理论的前提是这些微弱无力的人作为个体存在。可是现实中的情况是,现实中的强者可以依靠弱者实现强传播,包括但不限于,收买,煽动。综上所述,在自由环境中,最强大的力量是通过一定的意义被联系起来的弱势群体

  8. 我国发展的几十年内,提供社会的舆论主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头部媒体发声的时代,提供社会舆论的主体是编辑和记者。在今天,众多新兴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时代,社会舆论的信息量爆炸增长,任何个体够有可能引爆新的舆论。但是这种形势带来了两个主要问题:

    1.在制造舆论的初期,提供信息的可靠度大幅度降低

    2.当一个舆论的双方都可以自由发声时,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根据观点2,双方的发声无法影响到对方对事情真相的判断,只能强化己方群体的原有认知

  9. 无论在舆论发酵初期参与舆论的有几方,在发酵为大舆论问题的时候总会变成两方,如果没有发展为两方,则不会发酵为较大的舆论问题。

  10. 客观事实是,目前参与舆论的主要群体的平均年龄正在变小,而学校和家庭教育很难提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这也间接大大降低了产生舆论战的难度。

  11. 核心观点:这个时代的核心是意义的构造,这一核心的来源是意义的缺失。我们在接受任何精神食粮或者成为任何事物的拥趸时都是在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对他们赋予意义。相比于进行沟通,双方群体互相了解对方构建意义的源头并且进行批判的价值更高,由此是否能窥探至社会的骨相也不得而知。

  12. 如果有改进意见,请在评论区提出,非社科专业,观点容易有瑕疵。如果觉得不妥、引战,也请在评论区提出,斟酌属实后会将上文予以修改或者删除。


评论(2)
热度(1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森夜 | Powered by LOFTER